水灾来临的时候其实我们早已经在水里

 admin   2025-07-10 03:55   8 人阅读  0 条评论

网友都想知道水灾来临的时候其实我们早已经在水里和一些西安暴雨积水淹死人的相关题,下面让小编给大家揭晓一下关于水灾来临的时候其实我们早已经在水里的案。

天至上,不与水争利

每年夏季到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又迎来雨季,不少城市的新闻报道中再次出现“海景”。大量事实提醒我们,城市下水道建设刻不容缓。在山区,暴雨导致了更大的灾害。——2017年5月10日上午9时左右,重庆綦江区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暴雨。该区文龙街道社区五组村民丁志刚的养猪场被淹。本刊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题。2014年第二期的《天道至上》一文中有一段话“不久前,我和朋友去秦岭风雨的一家农家吃饭。农家的旁边建着一座溪流,主人还利用山间流淌的溪流建造了两个鱼塘,作者甚至笑称这真是偷龙王的食物啊!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但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事实农家乐之类的场所建在山水流淌的地方,暂时可以享受,但一旦爆发山洪,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解决人与水的矛盾需要水利智慧,这是一种古老的智慧。

什么是智慧水利?看看贾让怎么说你就明白了。贾让出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但他有着非常先进的治水理念。今天我们发这篇文章,就是希望他的治水思想能够被认真对待,把我们在洪水面前的损失降到最低,让悲剧不再发生。

2017年5月10日,在重庆市綦江区文龙街道新街子社区,居民小组长陈道伟、彭广德帮助农民在洪水期间转移生猪。

2016年7月18日,陕西省西安市遭遇暴雨,造成城市道路严重内涝。

1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2013年7月末了。2013年7月,河北邢台一场大暴雨,地下桥上发生了一系列人在车里溺水身亡的事件。

三年后的2016年7月23日,河北邢台再次出现持续强降雨,造成大范围灾害。全市受灾人口1034万人,造成25人死亡、1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上述悲惨事件令人心碎,但仅仅悲伤还不够。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洪水越来越频繁?受影响的区域会越来越大吗?生命财产损失是否会增加?今后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本刊自2011年第四期出版《中国水利特刊》以来,我们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水利题。在该杂志上,我们采访了国内一些有远见的学者,他们对中国的水利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例如,著名水利史专家周奎一教授就提出了“治水与水利并重”的思想。爱护水、爱护人。”周教授坦言,自己从事了一生的水利研究,最终回归到了中国古代的治水理念,也就是本文的主角——贾让。

2

《汉书》、《后汉书》中没有专门记载贾让的传记。因此,我们今天对他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出生和死亡日期。我们只知道,他在西汉末年,汉哀帝时期,写下了《治河三策》,探讨如何治理黄河。班固在《汉书沟西志》中引用了“治河三策”。历史上没有贾让的生平记载。相反,我们对他充满了想象。我们感觉他就像是上天派来的觉者。他来到这个世界,完成了他该做的事,也完成了他的演讲。该说的话,无论世人听不听,都只是渐行渐远。千年之后,当有人再次想起他,回望时,看到的依然是他模糊而清晰的背影。

贾让之所以上书提出治河之策,有这样的背景西汉时期,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口于沟子。经过多次治疗,效果并不大。公元前109年,黄河再次决口。汉武帝亲自率百官,征募百姓,修筑堤坝,堵住决口。此后八十年,黄河没有发生重大灾害。西汉末年,水利工程长期年久失修。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冀州,造成严重灾害。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旨“请能浚河者,疏浚河道”。贾让响应圣旨,提出“治河三策”。

贾让亲自到黄河下游实地考察。他敏锐地发现,洪水的原因不在于水,而在于人。是人们侵入河流或者原来水域的区域。发生了洪水。在此前提下,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水理念。

贾让治水的核心思想是“不以水争地”。他说“古时,人们立国、定疆界,必须抛开四川和沼泽的区别,不可能控制水。”这就是说,古代一个国家建立时,必须划出适宜的江河湖泊区域,选择洪水无法到达的地方供人们居住。在这个总原则下,贾让提出了上、中、下三种治水策略。

上策是“洪水袭去冀州人,建溧阳遮阳亭,让江水北流入海”。这意味着要把蓟州的百姓从水灾多发地区转移出去,挖开溧阳遮阳亭的黄河堤。让黄河从这里北流入海。他认为,采取这一措施后,黄河西临群山,东临金堤,不可能泛滥太远,一个月后就会自行平息。

中央的政策是“多渡冀州渠,使民能灌溉田地,分水灌溉”。这意味着冀州开渠引水。这不仅可以灌溉田地,还可以减轻下游地区的排洪负担。

接下来最好的选择就是“修旧堤”,即对原有的堤坝进行改进,以达到拦水的目的。贾让还对上、中、下的每一个政策都做了计算。他说,执行上层政策会破坏城镇、田野和墓地,引起民众不满。同时,还得花一笔来安置迁徙的人们,但这个数额还是比少的。与常年维护堤坝的费用相比,只是一笔小。而且,一旦黄河泛滥,损失会更大。现在,只要我们花几年时间修好堤坝,洪水就可以消灭。河定民安,千年无患。”如果实行中策,可以富国安民,带来利益,消除危害,但仍然会浪费。人力和财力,只能在一百年内见效,并不能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消除洪水。最坏的后果就是最坏的。修筑堤坝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但随着堤坝的破旧,黄河泥沙沉积,过几年又会发生洪水,为了防止洪水,只能改正错误,加固,反复加高堤坝,浪费人力物力,达不到太大的效果。

3

贾让“不与水争地”的治水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传统。著名的大禹治水,据本刊副主编李训老师分析,他的“排水”方法不是引河,而是引人,也就是把人从易发地区移走。治水,这就是后来贾让的治水之策。但遗憾的是,后世人们运用贾让的中下治水之策时,并不是人们不能理解他的治水之策,而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增加,在治水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实际利益纠纷太多了。为了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人们不得不在贾让的三种治水策略中采取中下策略。

东汉明帝时期王靖的治河就是一个例子。王靖治河不仅是治黄河,也是治汴渠。汴渠是战国时期修建的连接黄河、淮河的重要水系。公元一世纪初,黄河在今天的河南和河北交界处决堤。河水南下,侵入汴渠,止于今山东高密之间。北部入海处,无堤防,河水泛滥。洪涝地区也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公元69年,明帝任命王景管理黄河、汴运河。

王敬首先在黄河上筑堤,从河南荥阳东北的荥阳,到前城,即今天的山东高密东北的海口,一千多里。其实就是重新规划一条新的、更加合理的黄河入海通道。这条新的入海路线与原河道相比缩短了距离,提高了河流流速和输沙能力,减缓了河床的沉积速度,改变了旧河床沉积造成的地上地貌。悬河的现状使得黄河干流低于地面,从而减少了决口的可能性。

第二步是控制汴运河。主要方法是先修筑堤坝,规划新渠线,然后解决汴运河与黄河之间的取水口位置题。王靖采取的办法是在汴运河引黄段百里范围内,挖一个十里左右的引水口,从多个引水口引水。他还在每个进水口修建了闸门,手动控制水量,交替将河水引入河中。卞。渠水少时,多开闸;渠水少时,多开闸门;渠水少时,多开闸门。运河水量大时,关闭多个闸门,解决了泥沙多、易迁移的河流引水题。当时,荥阳以下有濮河、吉水、汴河、浪塘河等黄河支流。王经将这些支流相互连接起来,并在引黄口和支流处设置了水闸。这样,洪水就可以来了。洪水分流后,虽然黄河干流的携沙能力降低了,但支流却分流了大量的泥沙,总体上减缓了河床的沉积速度。

王靖整治河道,重新打通黄河水道。隐隐有贾让治水谋略的痕迹,但他并没有给黄河留下应有的自由摆动空间。事实上,他采取了贾让的中下游治水策略,即开渠引水,筑堤拦水。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保护汴渠现有的农业生产区域和漕运功能。这是东汉初期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东汉王朝建立后,面临的主要题是经济衰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保护原有农田,保证水运畅通。在这种情况下,王敬被迫使用贾让的中下策来治理河流。王靖这次治河,在黄河和汴运河上筑堤2000多里,耗资巨大,解决了黄河数十年的洪水题。从此到唐朝末年的八百年间,黄河干流基本稳定。公元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黄河第三次改道,酿成大祸。一切都正如贾让所预料的那样。

明代著名的潘继勋运用所谓“含水攻沙”的理论来治理黄河。其本质是修建更多的堤坝,加速水流,冲走堆积的泥沙,从而达到防沙的目的。防止河床高出地面,形成悬河,酿成灾害。实质上,潘继勋采取了加让三种治河策略中最低的一种。究其原因,也是由于他当时面临的实际题以及解决题的空间。比如,潘继勋不仅要治理黄河的洪水题,还要保护运河、保护明祖陵墓等,所以他只能采取最后一刻的做法。筑堤。虽然管用了一段时间,但黄河最终还是改道了。运河最终因黄河变迁而废弃,明祖陵仍被水淹没。

历史上黄河的主要河道

历史上黄河主要航道示意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下游共发生决口1590次,重大改道26次。有记录显示重大改道。七次,其范围大致以孟津为顶点,北至天津,南至淮河。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02年。洪水从宿须口岐河、渭河交汇处接管河流,向东流至洛川。现与河南省滑县东北部的洛川分界,北部与漳河汇合。彰武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北,流入大海。

第二次是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口河南濮阳西南部的谷子。又向南挥去,穿过东南的巨野泽,从泗河入淮。虽然23年后被堵塞,但很快就南流成为屯石河。六十、七十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道路。

第三次是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决口,冲入东南旧洛川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巢城、阳谷、聊城,止于禹城,北出洛川。经山东省林、惠民等地,在利津地区出海。

第四次是公元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突破澶州尚湖逊,北上大名,经聊城以西至河北青县汇入渭河,入渭河。来自天津的渤海。宋代人们称这条河为“北流”。十二年后,黄河在商代湖西下游(今南乐西)决口,经金朝城、馆陶、乐陵、无棣等地分流入海。不到四十年,东溪的水就停了。

第五次是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驻军杜冲在化州人为地开黄河堤,使黄河从泗水、吉水向东南分流入海。至此,黄河由北流入渤海变为南流入黄海。明末潘继勋整治河道后,黄河基本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等地,水流持续了300年。

第六次是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筒瓦乡决口改道。它再次向北回转,穿过当前的河道,从利津向北流入渤海。

第七次是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西进郑州,蒋介石下令打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引发洪水阻击日军。全河再次南流,沿贾鲁河、颍河、禾河注入淮河,又由淮河入海。直到1947年花园口被堵,黄河才回流北上,从山东垦利县入海。

4

时至今日,人们治水仍多采用加让三治水策略中的中下策略。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与水对土地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一个地方原本是水域,但由于各种原因,水消失了。五年后,人们将在那里耕种。十年后,如果水不来,人们就会在那里盖房子。如果十年过去了,水还没有来,那里就会开始大规模建设,建工厂、建城镇等等。但既然是水域,水总有一天会来的。一旦水来,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以下是一些

2012年7月,北京遭遇暴雨,京港澳高速公路上距北京175公里的南港洼铁路桥下积水。淹水路段长900米,平均水深4米,最大水深6米。原来,这段路位于两河交汇前的三角区域,而南港洼则位于该区域的最低点。也就是说,这里原本是一条河流。当大雨来临时,水多了,自然又会变成河流。

本文分享的关于水灾来临的时候其实我们早已经在水里和一些西安暴雨积水淹死人的详细内容已经解完毕,希望大家能喜欢。

本文地址:http://www.peopnet.com/post/17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NEXT:已经是最新一篇了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