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对网上讨论的关于假如湖北下辖的地市州区,都改回古代的名字,你觉得哪个更好听?和绪风气候这样的的热门话题,大家是怎么看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详细讲解
湖北省,简称“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位于中国中部,东与安徽接壤,西与重庆接壤,西北与陕西接壤,南与江西、湖南接壤,北与河南接壤。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94。最东为黄梅县,最西为利川市,最南为来凤县,最北为郧西县。
湖北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中部低平,略呈南向开放的不完整盆地。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泊面积占20%,属长江水系。湖北省地处亚热带。除高山区属高山气候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截至2021年,湖北省辖13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分别为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省级县级行政单位4个,其中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3个县级市、1个林区。
湖北省建省史
夏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纳入商朝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出现了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国之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分地区属南郡,西北、北部、西南部分地区属汉中县、南阳县、长沙县、黔中县和九江县,并有数个县合并。
西汉时期,湖北大部分行省属荆州刺史部。
东汉时期,南郡、南阳郡、江夏郡、汉中郡、庐江郡等位于边境沿线。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后魏、吴分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翔郡、益阳郡。县、魏兴县、忻城县、上庸县等
两晋时期,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仍属荆州,包括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益阳、南翔、南阳、上永、新城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县。华侨开始设立州、县、县。
南北朝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有州、县、县。华侨设立州、郡、县较多,更迭频繁,建制混乱。
隋朝统一全国后,首先废除了郡县、侨郡的设置,隋朝三年后恢复。今湖北除西北、东角外,大部属荆州,辖南郡、夷陵、竟陵、绵阳、清江、襄阳、崇陵、邗江、安陆、永安等县。开皇九年,江夏县一度改称鄂州,辖江夏。后来,鄂州成为行政所在地。这就是现在湖北省的简称。
唐初,全国分十郡,后来增至十五郡。湖北西界山南东路,东界淮南路,东南界江南西路,西南界黔中路。改江夏治鄂州,改荆山、抚水为颍州。还有相州、随州、均州、方州、夏州、福州、泉州、蕲州、安州、黄州、绵州等十五州。状态。后有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负责各州。
五朝十国时期,湖北湘、郡、房、隋、郢、福、安七郡始终属五朝。黄、齐、鄂三郡,初属吴,后属南唐;黄、齐二郡复归五朝。返回厚州。江陵地区的南平国建都江陵,占领荆、桂、夏三郡;施郡属蜀。
宋代,湖北中部置荆湖北路,辖鄂、府、夏、贵州、江陵郡、德安郡、荆门军、汉阳军等,占湖北大部;北置京西南路,置隋、晋、方、郡、颍郡、襄阳郡、光华军;东以长江为界,北为淮南西路,有齐、黄州,南为江南路,为兴国军;西为石洲夔州路;鄂西南属冀宿州。
元代,全国有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在今湖北,江南属湖广省,包括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贵州;长江以北属河南省,包括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与安陆州、绵阳州、荆门州相连;西北角属陕西省,夔州路西、鸡西州属四川省。[2]
明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国为十三布政使。如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府使部,包括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等。
清初仍沿用明制。康熙三年,将湖广分为两区,大致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北为湖北布政使,划为湖北行省,省会武昌。这是湖北省建省之初,省名也由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包括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云阳8个地市。湖北省行政区域概况已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辖10府、60县、6府、1府。
民国时期,湖北省整体区划变化不大。民国元年,废除府、府、署行政建制,全省改制为省、县两级行政区域。民国十六年,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改为省、县两级行政区。
民国二十一年,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察区;
至民国38年,湖北省共有1市、8个行政督察区、69个县。另外,汉口有时是省辖市,有时是特别市。
中华民国十六年以来,中国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了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安农民政权成立,扩大为鄂豫皖特别行政区苏维埃政府和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合县政府,后改为湘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苏联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人民建立了豫鄂边境抗日根据地[296]。民国三十年四月,设立豫鄂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四年十月至1946年6月扩大设立中原解放区。行政办公室。民国35年8月至民国36年5月,鄂西北地区设立5个专区。民国三十六年末,分别设立江汉行署、湖北行署。
民国三十八年五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至1953年行政区划演变说明
1949年5月2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驻武汉市武昌。
1949年9月,大冶经济特区直属中原办事处划归湖北省。10月撤销,设立县级石黄经济特区。
1950年1、石黄特区复设地级黄石市;2、撤销新提市军管委员会;3、大冶区由大冶县迁至鄂城县;4、梁云区更名为云阳区
1951年1.设立地级襄樊市;二、撤销绵阳专区。绵阳、监利、石首县划归荆州地区,汉川、汉阳2县划归孝感地区,嘉鱼、蒲圻2县划归大冶区;3、有县级武穴镇、县级老河口市、县级营城矿。
1952年1撤销云阳专区,所辖县划归襄阳专区;撤销大冶专区,武昌等7县划归孝感专区,鄂城等3县划归黄冈专区;下级襄樊市撤销县级襄樊镇;2、设立丙宝县,后更名为胜利县;3、设立忻州县、洪湖县;4、撤销老河口市;5、孝感地区与县划归襄阳地区,黄安县划归黄通地区,更名为红安县;六、历山县更名为大悟县。
1953年,撤销襄樊镇,设立县级市;设立靖江县;应城矿区、武穴镇撤出。
其中,陕西省的两个特区于1950年划归湖北省。
1951年,湖南省岳阳县春庆乡、永义乡划归监利县,监利县江南乡划归岳阳县。
1952年,襄阳县朱里湾等3个乡划归河南省唐河县。
1952年,建始县铜鼓乡划归四川省巫山县,四川省奉节县白杨等3乡划归利川县。
1952年,蒲圻县下城划归湖南省临湘县,临湘县新云专区划归蒲圻县。
1953年,松滋县暖水街道划归湖南省理县。
1954年至1960年行政区划演变说明
1954年,中央直辖武汉市,划归湖北省管辖。武汉市辖江岸、江街、硚口、汉阳、武昌、惠济、东湖、南湖、府城、水水10个区。宜昌市降级为县级市,划归宜昌市管辖。特殊区域。
1955年1、撤销靖江、枝江、胜利、红山四县;2、撤销武汉市东湖、惠济、阜城3个区,设立洪山、青山、汉桥3个区;3、沙市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荆州特区。
1956年撤出武汉市南湖区。
1957年撤出武汉水上区
1958年,武汉市撤销洪山区、汉桥区,并入郊区。
1959年,宜昌专区改制为地级宜都工业区;武汉市东西湖区将黄冈地区大冶县划归黄石市管辖。
1960年1、撤销孝感专区,所辖县划归武汉市;2、撤销大冶、桐城、蒲圻、嘉鱼、云梦、均县;3、鄂城撤县,设立县级市;沙阳市。
其中,1955年,利川县石家等4个乡划归四川省万县,万县谋道等3个乡划归利川。
1955年,公安县严家嘴乡划归湖南省理县。
1956年,阳新县鲁坑村划归江西省瑞昌县。
1956年,英山县小子店乡独流疏港湾等2个村划归河南省信阳市。
1961年至1976年行政区划演变说明
1961年1、设立孝感地区,设孝感县,辖孝感等12县;2、撤销宜都工业区,设立宜昌专区;3、鄂城撤市复县;四、复置嘉鱼、濮。齐县、云梦县、桐城县。
1962年,复设大冶、浚县、枝江县。
1964年,撤销武汉市郊区,设立洪山、汉桥二区。
1965年,设立咸宁地区,辖咸宁等9县;设立云阳府,辖郧县等6县。
1967年,设立县级十堰办事处。
1969年,撤销十堰办事处,设立县级市;郧阳区总部由郧县迁至十堰市。
1970年,设立县级神农架林区,隶属省直辖。
1971年,省直辖的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管辖。
1972年1、黄石市设立黄石港、沉阳港、水窑、黄寺湾、陈家湾、铁山6个区;2、神农架林区划归省直辖。
1973年,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
1975年,孝感地区汉阳县、咸宁地区武昌县划归武汉市管辖。
1976年,撤销武汉市汉桥区;神农架林区划归云阳区。
1977年至1999年行政规划历史描述
1979年1、襄樊、沙市、宜昌升格为地级市;2、设立鄂城、荆门、老河口、随州4个县级市;3、黄石市设立下陆区,辖圣岩港、黄寺湾、陈家湾3区;4撤销来凤县,更名为来凤土家族自治县;5鄂城、咸宁地区鄂城县划归黄冈地区。
1980年,撤销鹤峰县,更名为鹤峰土家族自治县。
1981年,设立县级恩施市。
1983年1、撤销襄阳专区,所辖县划归襄樊市;2、撤销恩施地区,设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荆门市升格为地级市;撤销县级鄂城市、鄂城县,设立地级鄂州市;4、撤孝感、咸宁两县设立县级市,撤军县设立县级丹江口市;5、撤销恩施、随县、光化、荆门等4县;6、撤销来凤、鹤峰2个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凤、鹤峰2个县;7孝感地区黄陂县、黄冈地区新洲县划归武汉市;8日神农架林区划归省直辖。
1984年1、撤销五峰县、长阳县,更名为土家族自治县;2、设立武汉市汉南区,设立凡东、凡西、项城4个区和襄樊市郊区,十堰市设立毛尖、张湾2个区,设鄂城、黄州2个区城市。
1986年1、应城、蒲圻、石首、麻城、利川县撤县设县级市;撤县绵阳,设立县级仙桃市;2、设立宜昌市,设西陵、吴家港、点军3个区;荆门市设立东宝、沙洋2个区。
1987年,洪湖、天门、安陆三县撤县设县级市;广济撤县设县级武穴市,宜都撤县设县级市。鄂州市撤出黄州区,设立华容区、梁子湖区。
1988年,枣阳、潜江、当阳三县撤县设县级市;英山县撤县设县级广水市。
1990年,黄冈县撤县设县级黄州市。
1992年,撤销宜昌专区,宜昌等7县划归宜昌市。枝城、当阳隶属省直辖。钟祥撤县设县级市;武汉市撤销汉阳县,设立蔡甸区。
1993年,撤销孝感地区、县级孝感市,设立地级孝感市。孝感市分为孝南区、孝昌县,辖原辖区所有县。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4年撤销云阳地区,各县划归十堰市管辖,丹江口市划归省直辖。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江陵县,设立地级荆沙市。荆沙市辖沙市、荆州、江陵3个区,辖原辖区各县。原地区仙桃等6个市属省直辖。
1995年,撤销黄冈地区、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设立黄冈市,辖黄州区、团风县,辖原辖区各县。武汉市撤销武昌县,设立江夏区;宜昌市设立猇亭区;襄樊市撤销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和郊区,设立襄城区、樊城区。松滋撤县设县级市。
1996年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市荆山县、钟祥市划归荆门市。咸宁地区阳信县划归黄石市。枝江撤县设县级市。
1997年,汉川撤县设县级市。
1998年,撤销咸宁地区、县级咸宁市,设立地级咸宁市。咸宁市设立,隶属咸安区
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的假如湖北下辖的地市州区,都改回古代的名字,你觉得哪个更好听?和绪风气候的详细内容,记得关注收藏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