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手册(基础知识篇)

 admin   2025-08-03 03:55   6 人阅读  0 条评论

网友都想知道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手册(基础知识篇)和一些疫情教育知识测试的相关题,下面让小编给大家揭晓一下关于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手册(基础知识篇)的案。

2022年COVID-19疫情防控知识手册

1.新冠病“Delta”变种和“Omicron”变种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属于冠状病,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剂、过氧乙酸、氯仿等脂类溶剂可有效灭活病。

“Delta”突变株是新冠病B16172突变株进一步突变形成的。2020年9月在印度首次发现,现已传播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新冠病流行的主要株。我国近期多地疫情也与“三角洲”有关。

“Omicron”变种是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的第一个新冠病变种。目前研究表明,该突变株较以往株具有增强的细胞受体亲和力和病复制能力,同时还具有免疫逃避的特点。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值得关注的变种”,命名为希腊字母Omicron变种。近期我国多地发生的疫情也与“Omicron”变种有关。

2.COVID-19的主要症状和表现是什么?

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主要症状是发烧、干咳、乏力。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

轻症患者可出现低热、轻度乏力、嗅觉和味觉障碍等,无肺炎症状。

少数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后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

感染“Delta”突变株的患者早期发热症状比例较低,不少患者仅表现疲劳、嗅觉丧失、轻度肌肉酸痛等。

感染“Omicron”突变株后,感染者的症状相对较轻。基于人群的观察性研究还表明,与感染其他菌株的人相比,感染Omicron变种的人去医院就诊、住院和患严重疾病的风险显着降低。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咽痛、头痛、乏力、鼻塞等。

3.“Delta”突变株和“Omicron”突变株有何特点?

“Delta”突变株的特征

蔓延迅速防控不及时,跨省蔓延。

传播能力强潜伏期和传代间隔缩短。

病载量高病在体内复制迅速,患者呼出的气体具有剧。

症状不典型早期发热症状比例较低,很多患者仅表现乏力、味觉丧失、轻度肌肉酸痛等。

治疗时间长患者容易出现严重症状,转阴需要较长时间。

“Omicron”突变株的特征

传播能力更强潜伏期短,代际传播时间短,已成为全优势流行株。

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这会导致新冠病疫苗的保护率下降。

再次感染风险增加相关研究表明,此前感染新冠病后再次感染“Omicron”突变株的风险是再次感染其他突变株的5倍以上。

症状不典型病例主要分为轻型和普通型,症状相对较轻,患者影像学改变不典型。

传输过程更加微妙。

4.COVID-19对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COVID-19与普通感冒和流感不同。大多数感染COVID-19的人会发展为肺炎,重症病例的比例高于流感。然而,感冒和流感患者只有在不及时治疗或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出现肺炎。

新型冠状病是一种全新的病,对其的研究和认识仍在深入。可以肯定的是,新型冠状病比流感的传染性更强,很容易造成人传人。由于人们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很容易爆发疫情。此外,COVID-19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只要防控措施不到位,疫情风险就随时存在。

5.COVID-19的感染源是什么?

主要感染源是COVID-19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传染性较强。

6.COVID-19“Delta”变种和“Omicron”变种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发生感染。

7、面对新出现的新型冠状病Omicron变种,公众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什么?

尽管Omicron突变株的传播能力有所增强,但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积极落实我国应对和阻断新型冠状病疫情蔓延的预防措施,仍能有效预防变异新型冠状病感染。

一是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传播的有效方法,也适用于Omicron变种。即使已经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注射,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仍需要佩戴口罩。同时要保持勤洗手、用一米面条等良好卫生习惯,避免聚集,不信谣、不传谣,积极配合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当好第一责任人为了您自己的健康。

二是及时接种疫苗加强针。疫苗接种被认为是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健康干预措施之一。我们主张,已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且已达到六个月或以上的人员应及时接种COVID-19疫苗加强针。

三是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当您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疑似COVID-19症状时,及时监测体温并主动就医。就诊时,应主动向医护人员说明近期外出情况和接触史。

四是减少不必要的进出。确实需要外出的人应在旅行期间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感染Omicron变种的机会。

八、公民防疫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什么?

1.勤洗手。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吃饭、上厕所、照顾老人、儿童和病人以及触摸口鼻眼前要洗手或消双手;外出回家后、照顾病人、咳嗽打喷嚏后,打喷嚏、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如厕、触摸快递、触摸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消。

2、科学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人员密集时、乘坐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应佩戴口罩。

3、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果没有纸巾,请用肘部代替。小心不要扔掉纸巾。

4、少收集。疫情期间,减少聚餐,减少走亲访友,减少婚宴丧事,非必要不去人员密集场所。

5、文明饮食。不混用餐具,夹菜时使用公筷,敬酒时不饮酒,尽量分餐;在食堂就餐时,尽量自带餐具。

6.遵守1米线。排队、缴费、交谈、运动、探访时,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7.经常通风。家庭人数较多时、房间内有异味或油烟时、有病人时、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

8、进行清洁、消。每天保持房间整洁。病人和探视者使用的炊具和处理冷冻食品的台面、物品和餐具必须及时消。

9、保持厕所卫生。经常清洁马桶,冲水前盖好马桶盖,经常打开窗户或打开排气扇,地漏内留有积水。

10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坚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健康心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如果出现症状,请立即就医。

11疫苗接种。响应国家新型冠状病疫苗接种政策,积极配合接种疫苗,保障个人健康。

9、为什么洗手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呼吸道传染病不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还可以通过手与手的接触传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的双手不断接触被细菌、病污染的物品。如果不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病就会通过接触口、眼、鼻的手进入人体。如果用脏手触摸物体表面,一些细菌和病可能会通过接触传播给他人。通过洗手就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条通路。保持双手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10.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吃饭、上厕所、照顾老人、儿童和病人以及触摸口鼻眼前要洗手或消双手;外出回家后、照顾病人、咳嗽打喷嚏后,打喷嚏、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如厕、触摸快递、触摸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消。

11、如何正确洗手?

1用流水弄湿双手。

2、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在手上。

3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至少20秒

第一步是洗手掌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清洗手背和侧面的指关节将双手的手掌沿着手背和指关节相互摩擦,交换双手。

第三步,洗掌侧指关节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关节相互摩擦。

第四步,洗指背弯曲各指关节,半握拳,将指背放在另一只手的手掌上,旋转揉搓,换手。

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

第六步洗指尖弯曲各指关节,将指尖并拢放在另一只手的掌心,旋转揉搓,换手。

第七步洗手腕和手臂搓揉手腕和手臂,换手。

最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或使用吹风机。

12、外出不方便洗手怎么办?

外出不方便洗手时,可以使用含75%酒精的手部消液清洁双手。将消剂涂在手上并揉搓15秒。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部消剂。使用量要足,手掌、手背、指间、手腕等处要充分湿润。将双手搓揉足够长的时间,待消剂几乎蒸发后再停止。

对于公众来说,不建议将一次性手消剂作为常规的手部清洁方法,只应在户外等不具备用水和肥皂条件洗手的时候使用。

13、如何选择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预防COVID-19、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它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他人。公众应根据风险程度和环境选择合适防护等级的口罩。科学佩戴口罩,达到防护效果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

1、在家或室外无人聚集、通风良好时,无需佩戴口罩。

2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人员密集时、乘坐电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佩戴口罩。

3建议公众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防护等级较高的口罩。

14、佩戴口罩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进行手卫生。

2.区分口罩的正反面。不能双面佩戴。通常,暗面朝外。

3.不要与他人混合或共用口罩。

4.捏紧鼻夹,使口罩贴合脸颊,避免漏气。如果佩戴口罩时感到胸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室外空旷场所,摘下口罩。

5、运动时尤其是剧烈运动时不宜佩戴口罩。

6.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限量使用,应定期更换。不建议使用前清洗或使用消剂、加热等进行消。

15.用过的口罩如何处理?

公众使用过的废弃口罩将被分类为其他垃圾进行处理。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密集场所废弃口罩或者其他疑似污染口罩,必须单独存放,按危险废物处理。

16.为什么要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

呼吸道传染病大多通过飞沫近距离传播。因此,为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应保持在1米以上,这就是社会安全距离。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不仅可以降低传播COVID-19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

排队、缴费、交谈、运动、探访时,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17、为什么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

封闭的室内环境很容易导致病菌滋生、繁殖,增加人体感染的风险。经常开窗通风,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也有杀菌作用。每天早、中、晚应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15分钟。寒冷季节开窗通风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直接对着窗户吹气,以免着凉。家庭人数较多时、房间内有异味或油烟时、有病人时、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

18、常用的家庭消方法有哪些?

在家中,要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门把手、电话、手机、电视遥控器、桌面、地板等家庭成员经常接触的公共表面,应经常用干净的湿毛巾擦拭或清洁,一般不需要消。必要时进行消。

主要方法有煮沸消和化学消

煮沸消主要用于餐具、水杯的消。先将物品洗净,然后放入沸水中煮10分钟。

化学消是指使用化学消剂对物体表面达到消目的。家庭一般使用含氯消剂和含酒精消剂进行擦拭消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手册(基础知识篇)和一些关于疫情教育知识测试的题,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请持续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www.peopnet.com/post/19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