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云为雨、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这样守护民生

 admin   2025-08-12 03:55   3 人阅读  0 条评论

网友一说到关于化云为雨、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这样守护民生和一些人工降雨对城市生态的影响这样的相关话题,总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解。

付莉莉编辑

6月26日,甘肃张掖机场。小编陪同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议代表团在现场看到,“双尾蝎A”增雨无人机起飞,飞往附近空域,在祁连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此次作业是祁连山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增雪作业的一部分。”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李继明表示,近年来,祁连山积雪面积、植被覆盖度、内陆面积都有所增加。河系径流量明显增加,祁连山底色由“黑”变为“绿”。这离不开人工影响天气的大力支持。

事实上,不仅是祁连山,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年均降雨增量面积稳定在500万平方公里,年均防雹面积增至65万平方公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产生年均直接经济效益约320亿元。袁先生,它已成为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好帮手”。

技术引擎布局“一云”

在张掖国家气候观测站,人工影响天气云室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操作人员点燃燃烧室内的碘化银,抽出燃烧后的气体注入云室。大屏幕显示,云室内的液态水滴迅速变成冰晶并长大。这是冷云人工增雨催化原理的形象演示。

李继明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利用科学手段人为影响当地大气的物理过程,使天气现象向人们预想的方向转变。

“人工影响天气可以增加降雨量,但不能凭空制造降雨或降雨。”李继明解释说,人工影响天气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监测云和降水形成的天气条件,比如云厚度大于2000米、水汽充足、云层密布等。当过冷水含量超过0.01克/千克等,并达到一定条件时,可以通过飞机、火箭、高射炮等作业手段,将催化剂准确地输送到云中适当的位置进行作业。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历史悠久。1958年,吉林省率先成功实施飞机人工增雨试验,拉开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产业的序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工影响天气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有56架用于犁云播雨的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站遍布全国17万个,形成了一支大规模的天地协同人工影响天气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成果。云水资源评估理论、技术方法和云雾降水物理过程研究不断深化。自主研发的1公里水平分辨率云降水数值预报系统已投入运行。跑步。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最为齐全、多样,装备和技术水平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李继明说道。

趋利避害,展现你的力量

芦苇、香蒲成片相连,山泉湖泊碧波荡漾……地处干旱气候区的张掖,保留着面积达62万亩的湿地。

张掖的水来自黑河;黑河的水来自祁连山。祁连山作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其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修复管理直接关系到当地和下游大片地区的生态安全。地区。

2010年,气象部门在祁连山东段开展常态化、标准化的人工增雨增雪作业,每年持续8个多月。

全国各地在农忙季节大力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人工影响天气成为粮、果、烟农致富脱贫的“定心丸”。

东北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地区年均降雨量和降雪量比前期增加27%,粮食年均增产232亿斤。在云南,气象部门长期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大大降低了烤烟冰雹受害率,每年减少损失16亿元以上。

2018年6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生火灾。气象部门紧急调集飞机跨地区开展行动,火场地区降中雨。消防前线联合指挥部评价“人工增雨行动的效果相当于千人救火的作用,成为森林防火、关键时刻扑救值得信赖的‘法宝’。””

青山绿水之间正在发生变化。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十三五”以来,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呈现逐步增加趋势。青海湖水域面积增加约371平方公里,祁连山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高10至30。

“人工影响天气正在成为恢复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的有力举措。”李继明说道。

对于化云为雨、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这样守护民生和一些关于人工降雨对城市生态的影响相关内容,本文都有做详细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peopnet.com/post/20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